
期刊简介
本刊1988年创刊,中英文混编,原为季刊,1996年改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办,主要报道国内外航空航天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有关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以及新动向。期刊设置有学术论著、文献综述、研究快报等栏目,本刊是我国载人航天及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之一,目前被美国工程索引(EI)、医学文献联机检索系统(Medline)、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航空航天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和引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网(CJN)、万方数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N)、中国科学工程期刊文摘数据库(英文版)、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航空航天文献数据库等权威数据库收录,是相关领域广大硕博士毕业生和科研工作人员发表英文论文和中文论文的大舞台。请将电子档投至信箱suhongyu@vip.sina.com,同时要求邮寄纸质稿件1份,单位介绍信1份(证明无失泄密、无政治问题、无一稿多投、作者署名无争议,在校生还需导师签字)、作者简介1份(必须有电子邮箱和联系电话)。
中国生物制药:从跟跑到领跑的崛起
时间:2025-08-15 11:31:07
近年来,生物制药行业作为医疗健康领域的核心赛道,持续吸引全球资本与技术资源的密集投入。根据最新调研数据,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瑞士的GDP总量。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是肿瘤治疗、糖尿病管理等创新疗法的商业化落地,以及新冠疫情后全球对生物技术的战略重估。
中国市场:增速领跑的明日之星
在全球版图中,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亮眼。过去五年保持着年均18%的复合增长率,这个速度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如果把全球生物制药市场比作马拉松,中国选手不仅跑出了冲刺短跑的速度,更在创新药审批、CDMO产能等关键环节实现弯道超车。预计到2025年,中国市场份额将历史性达到20%,这意味着每五个生物制药产品中就有一个来自中国企业的研发管线。
竞争格局:三足鼎立的行业生态
当前行业呈现跨国巨头、本土龙头和创新型Biotech三方角力的态势。罗氏、诺华等国际药企仍占据45%的全球市场份额,但正面临中国药企的强势挑战。以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为代表的本土企业,通过PD-1等明星产品快速抢占市场,其海外授权交易额在2023年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中小型Biotech公司贡献了60%的临床阶段创新药,就像生物医药领域的"特种部队",在ADC、双抗等前沿技术点实现突破。
技术突破:从跟跑到并行的关键转折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的临床转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使得遗传病治疗从实验室走向病床的速度大幅提升。单抗药物开发周期已从十年前的平均8年缩短至5年,这种效率提升相当于把传统制药的"手工作坊"升级为"智能化生产线"。中国企业在CAR-T细胞治疗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占比达35%,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政策红利:监管科学的加速度
国家药监局推出的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让创新药平均审批时间压缩了6个月。这相当于为患者提前打开了半年的生命之窗。医保谈判常态化后,创新药从获批到纳入医保的平均周期缩短至12个月,市场放量周期比国际惯例快1倍以上。粤港澳大湾区实施的"港澳药械通"政策,更构建起国际先进疗法进入内地的快速通道。
投资风向:从估值泡沫到价值回归
二级市场经历2021年的估值高峰后,资本正在向具有实质临床价值的企业集中。就像退潮后的海滩,真正具备差异化的创新项目开始显现。VC/PE对早期项目的单笔投资额增长40%,说明资金正在向源头创新环节沉淀。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已助力18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为研发型企